范世林
在多年来的写作实践和担任报纸总编辑的工作中,我感到不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,在采写新闻稿件时,都应当把握好“十个关系”。
一是内容与时间的关系。新鲜真实的内容和快速无误的时间是新闻的生命。新闻稿件一定要抢写快发。如果对发现的新闻线索,缓慢拖延,不及时采写,再好的内容也会时过境迁,失去价值。而如果采写速度很快,但内容不新不深甚至不准,同样会没有生命力。因此,采写新闻必须处理好内容与时间的关系,两者缺一不可。
二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。稿件数量的多少,是衡量记者和通讯员能否认真开展调查研究,是否善于发现问题,并积极采写稿件的显著标志。质量的好坏是体现作者写作水平高低和采写功夫深浅的结果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采写新闻稿件应当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。单独追求数量不考虑质量不行,质量很高但数量极少也不行,两者必须兼顾。
三是容量与篇幅的关系。报纸版面有大有小,容量自然有多有少。但一般情况下,短文章适合报纸的口味,读者也比较欢迎。所以,在给报纸写稿尤其是写新闻稿件时,要本着说清道明、言简意赅的原则,该长的适当长一些,该短的一定短下来。要把给报纸写稿和为杂志撰文区分开,把写文学稿和新闻稿区分开,坚决克服那种文长水平高,文短份量轻的错误观点,把篇幅压得短些,再短些。
四是角度与新意的关系。如同照相一样,对于一道美丽的风景,站的位置不同,拍出的效果和内容就不一样。有的全面美观,有的主题鲜明,还有的喧宾夺主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对于好的新闻素材,必须选个好的角度去采写,而有了好的角度时,决不能万事大吉,还得积极努力,争取写出富有新意的佳作来。
五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。所谓共性是指普遍存在,所谓个性是指特殊现象。采写新闻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共性与个性的问题,能否处理好两者关系,对于所写稿件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。因此,在采写具有共性问题的稿件时,要注意从中挖出其特点来,在采写具有个性问题的稿件时,要注意从中寻找其与共性的内在联系,并力争写出指导共性的味道来。
六是典型与一般的关系。是金子在哪里都闪光,真典型大伙儿都认可,典型就是典型,一般不可充当。这主要是说,在采写典型稿件时,要注意深入实际,调查了解,摸清底数,认真负责 ,把真正好的典型总结出来、报道出去,让读者心服口服,学习借鉴。要坚决杜绝和防止那些为了总结典型,有意把一般的人和事拔高成典型去宣传。总之,典型稿要写出典型的风采,一般的内容不要强拉硬扯。
七是文章与素材的关系。这主要是对写稿经验不足的通讯员、懒于动笔和动脑的作者而言。文章是通过作者认真思考、反复推敲并且经过加工整理后可以直接发表的成功“产品”。素材则是还没有整理成文,但可以构成新闻稿件的零碎资料。两者不论从形式上、内容上还是效果上都截然两样。因此,采写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负责、善始善终,决不能把还处于山药蛋的素材当作稿件寄往报社,给编者增添麻烦,让别人代替劳作。
八是材料与稿件的关系。经常遇到一些单位或个人,把长篇大论的经验、总结和领导讲话等寄到报社让发表。他们并不懂得,这些司空见惯的公文材料,与新闻稿件文体不同,二者是不可混用的。如果这些材料确有新闻价值,需要宣传报道,就必须按照消息、通讯、言论等格式,重新提炼,认真整理。
九是新闻与文学的关系。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的、新鲜感人的、客观存在的真实记载。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,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作品。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。因此,采写的新闻稿件,内容必须真实,一就是一,二就是二,决不能夸大或缩小。要注意不能在新闻稿件里夹杂虚构,更不能把带有文学性的稿件作为新闻去刊登。
十是大报与小报的关系。近年来,从中央到地方,各企业、各单位都在办报。虽然报纸大小不一,报道内容各异,但都是宣传本区域的新生事物,以交流经验促进改革与发展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给大报写稿,就得站在大报的立场上考虑,给小报写稿,就得站在小报的角度上琢磨。总之,要站在各报所辖的范围上,掂量所写稿件的份量和价值,尽量减少写稿的随意性和投稿的盲目性。
发表于2000年第7期山西工人报《编采生活》、2000年7月27日《中国新闻出版报》、2000年第3期山西日报《新闻研究》、2000年第6期陕西省《报刊之友》、2004年5月18日《中华新闻报》、2004年第7期《新闻知识》
评论